鸣雁行
鲍溶〔唐代〕
七月朔方雁心苦,联影翻空落南土。
八月江南阴复晴,浮云绕天难夜行。
羽翼劳痛心虚惊,一声相呼百处鸣。
楚童夜宿烟波侧,沙上布罗连草色。
月暗风悲欲下天,不知何处容栖息。
楚童胡为伤我神,尔不曾任远行人。
江南羽族本不少,宁得网罗此客鸟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七月北方的大雁心里充满了愁苦,成群结队的飞到南方的土地上。
八月的江南的天气总是时阴时晴,浮云弥漫整个天空夜里难以飞行。
翅膀伤痕累累心里充满恐惧,呼唤一声就能听见四面八方的回应。
楚地的孩童夜间露宿在烟雾笼罩的江水河畔,在沙滩布满了罗网,一直连接到了草丛里。
月色昏暗风儿悲鸣,想从天上飞下来,却不知哪里才是容身栖息之地。
楚地的孩童啊你为何令我如此伤神,想必你不曾做过远离家乡的行人。
江南的鸟儿本来有许多,你为何偏要捕捉这远到而来的大雁呢?
注释
朔方:古朔方城,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,原
简析
《鸣雁行》是一首七言乐府诗。此诗咏物寄情,描绘鸣雁失群憔悴霜雪,以胡雁的悲惨遭遇,比喻人生的坎坷,是以诗自寓身世。全诗意境苍凉、开阔、深远,既描绘了胡雁一生的艰辛命运,又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,吐露出其往来于南北之间颠沛流离的苦痛,表达了古代文人的忧患心态。
赏析
这首诗歌是一首咏物诗,以南飞的大雁的口吻来写离乡的感伤。大雁在秋天的时候南飞,可是南方阴雨绵绵,湿气很重,飞行都很困难。而南方的小孩又喜欢捕捉大雁,布满了罗网,到了晚上大雁又无处栖身,心里忧郁愁楚,感慨背井离乡之后的悲苦。鲍溶是晚唐诗人。伴随着于王朝的衰落,晚唐诗歌流落出浓重的感伤气氛,风格形式也向着华丽纤巧的形式主义发展,远不及盛唐气象。这首诗是乐府形式,相对比较古朴,但有着浓郁的悲苦之情,读之令人心痛。
鲍溶
鲍溶,字德源,生卒年、籍贯不详,元和四年进士,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。晚唐诗人、诗论家张为著《诗人主客图》,尊鲍溶为“博解宏拔主”.将他与“广大教化主”白居易、“高古奥逸主”孟云卿、“清奇雅正主”李益、“清奇僻苦主”孟郊、“瑰奇美丽主”武元衡并列。为“六主”之一。宋代欧阳修、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。 191篇诗文 17条名句
行路难·其三
李白〔唐代〕
有耳莫洗颍川水,有口莫食首阳蕨。
含光混世贵无名,何用孤高比云月?
吾观自古贤达人,功成不退皆殒身。
子胥既弃吴江上,屈原终投湘水滨。
陆机雄才岂自保?李斯税驾苦不早。
华亭鹤唳讵可闻?上蔡苍鹰何足道?
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,秋风忽忆江东行。
且乐生前一杯酒,何须身后千载名?
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
岑参〔唐代〕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(难着 一作:犹著)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