拟咏怀二十七首·其七
庾信〔南北朝〕
榆关断音信,汉使绝经过。
胡笳素泪曲,羌笛断肠歌。
纤腰减束素,别泪损横波。
恨心终不歇,红颜无复多。
枯木期填海,青山望断河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边塞上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,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见到来。
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,联想到自己的遭遇,只能泪落痛断肠。
自己原本纤瘦的腰,更加消瘦如束素,眼睛也因伤别流泪而损伤。
离恨之心终不能尽,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。
自己回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,华山想重新合起来阻断黄河一样难以实现。
注释
榆关:犹“榆塞”,泛指北方边塞。
减束素:言腰部渐渐瘦细。
横波:指眼。
填海:精卫填海。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。它本是炎帝的少女,名女娃,溺死于东海。死后化为鸟,名精卫,常衔西山
赏析
“榆关”,是战国时期的关名,在今陕西省榆林市东。这里泛指北方的关塞。这句说边塞上自己祖国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。“汉使”,汉人朝廷的使者,指梁朝。庾信被滞留的西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。这句说祖国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见到来。这二句点出了自己稽留北朝,而故国的音信、使节均已断绝,流露出思念之情。
“胡笳”,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乐,其音凄凉,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,古时称北方和西域民族为胡人,故云胡笳。“羌笛”,亦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乐,原出自古羌族(西部民族)。这二句写作者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,联想到自己的遭遇,更不仅落泪断肠。
“束素”,为
创作背景
《拟咏怀二十七首》创作于庾信入北朝仕周之后,主要表现的是“乡关之思”,是庾信后期的代表作,此词为其中一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曾肖.庾信入北仕周的心态辨析——兼论其“乡关之思”的复杂性.广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1,37(03)
简析
《拟咏怀二十七首·其七》是一首五言诗,此诗写诗人远在异国怀念故国故君的思想感情。全词感情强烈激楚而又悲回婉转,风格苍凉老成而又清新绮丽,诗中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而消瘦憔悴、悲痛欲绝的抒情形象,栩栩如生。
庾信
庾信(513—581)字子山,小字兰成,北周时期人。南阳新野(今属河南)人。他以聪颖的资质,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,又来到北方,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,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,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。 419篇诗文 228条名句
阿柴折箭
魏收〔南北朝〕
吐谷浑阿柴有子二十人。病笃,命诸子各献一箭。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,使折之。利延折之;又取十九箭使折之,利延不能折。阿柴喻之曰:“汝曹知之乎?孤者易折,众则难摧,戮力同心,社稷可固。”言毕而卒。
愍衰草赋
沈约〔南北朝〕
愍衰草,衰草无容色。憔悴荒径中,寒荄不可识。昔时兮春日,昔日兮春风。衔华兮佩实,垂绿兮散红。岩陬兮海岸,冰多兮霰积。布绵密于寒皋,吐纤疏于危石。雕芳卉之九衢,霣灵茅之三脊。风急崤道难,秋至客衣单。既伤檐下菊,复悲池上兰。飘落逐风尽,方知岁早寒。流萤暗明烛,雁声断裁续。霜夺茎上紫,风销叶中绿。秋鸿兮疏引,寒乌兮聚飞。径荒寒草合,草长荒径微。园庭渐芜没,霜露日沾衣。